客家頭條>全球客家

社區幹部學會客家話 鄉音架起「連心橋」

来源:​ 重慶日報 作者:彭瑜 劉沖 时间:2025年06月26日
分享:

社區幹部學會客家話 鄉音架起「連心橋」

1.jpg
六月二十四日,榮昌區盤龍鎮。作為重慶最大客家方言島,這裏聚居着近四萬名客家人。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

榮昌區盤龍鎮是重慶最大的客家方言島,近4萬客家人聚居於此。大建社區7700多名居民,絕大多數是客家人,客家話、普通話、重慶話在此交織。「寧賣祖上田,不丟祖宗言」的祖訓深植人心,客家話是這裏最日常的鄉音。但對於初來乍到的外鄉人而言,語言關就成了一個大問題,「翻譯」必不可少。

6月24日,36歲的社區綜合服務專幹呂向嬌對記者說,2016年,她從毗鄰的龍集鎮嫁到大建社區。婆家滿耳的客家話,對她無異於「外語」。「老公就是我的第一個翻譯。」呂向嬌回憶,幾年下來,她漸漸能聽懂些家常話,簡單的「阿公阿婆」也能講了。

然而,她在2021年擔任社區綜合服務專幹後,語言關問題又浮現出來。第一次主持院壩會,滿場客家鄉音讓她「完全摸不着頭腦」。溝通壁壘,讓她深感融入之難、服務之艱。

於是,呂向嬌有了第二位「翻譯」——鎮裏派到社區的本土人才劉青梅。這位「雙語人才」(母親客家人,父親重慶人)能在兩種方言之間自如切換,成了呂向嬌的語言老師。

「回家講客家話,出門講重慶話,這是盤龍客家人不成文的規矩。」劉青梅說,這份對方言的堅守,成為凝聚族群認同的精神紐帶。她語重心長地叮囑呂向嬌:「服務群眾就要融入群眾,說群眾聽得懂的話,這是第一關。」

白天,劉青梅是工作中的「翻譯」和老師;夜晚歸家,丈夫接力成為「家庭教師」。兩個孩子也加入進來,母子仨比着學,看誰說得更地道。

幾年的耳濡目染、勤學苦練,呂向嬌的客家話終於過了關。如今主持院壩會,她也能用客家話和鄉親們「擺龍門陣」了。雖然碰到些生僻詞或專業表述,偶爾還會「卡殼」,但那份融入鄉音的真誠,鄉親們都看在眼裏。

「你這麽靈性乖巧,學得快!」田麗由衷稱贊。原來,田麗也是嫁到客家後才學會的方言。她主動加了呂向嬌微信:「我們都是客家媳婦,肯定要學說客家話!有啥不懂的,隨時問我。」

如今,呂向嬌已是鄉親們眼中「半個客家人」,兩位「翻譯」光榮「下崗」。更讓她欣慰的是,社區學校專門開設了客家語言傳承課。她和劉青梅等人成了志願者,走進課堂,希望新一代的孩子也能接住祖輩的鄉音,讓這獨特的文化血脈在新時代繼續流淌。

分享:

社區幹部學會客家話 鄉音架起「連心橋」

来源:​ 重慶日報 作者:彭瑜 劉沖 时间:2025年06月26日

1.jpg
六月二十四日,榮昌區盤龍鎮。作為重慶最大客家方言島,這裏聚居着近四萬名客家人。記者 梅耀 攝視覺重慶

榮昌區盤龍鎮是重慶最大的客家方言島,近4萬客家人聚居於此。大建社區7700多名居民,絕大多數是客家人,客家話、普通話、重慶話在此交織。「寧賣祖上田,不丟祖宗言」的祖訓深植人心,客家話是這裏最日常的鄉音。但對於初來乍到的外鄉人而言,語言關就成了一個大問題,「翻譯」必不可少。

6月24日,36歲的社區綜合服務專幹呂向嬌對記者說,2016年,她從毗鄰的龍集鎮嫁到大建社區。婆家滿耳的客家話,對她無異於「外語」。「老公就是我的第一個翻譯。」呂向嬌回憶,幾年下來,她漸漸能聽懂些家常話,簡單的「阿公阿婆」也能講了。

然而,她在2021年擔任社區綜合服務專幹後,語言關問題又浮現出來。第一次主持院壩會,滿場客家鄉音讓她「完全摸不着頭腦」。溝通壁壘,讓她深感融入之難、服務之艱。

於是,呂向嬌有了第二位「翻譯」——鎮裏派到社區的本土人才劉青梅。這位「雙語人才」(母親客家人,父親重慶人)能在兩種方言之間自如切換,成了呂向嬌的語言老師。

「回家講客家話,出門講重慶話,這是盤龍客家人不成文的規矩。」劉青梅說,這份對方言的堅守,成為凝聚族群認同的精神紐帶。她語重心長地叮囑呂向嬌:「服務群眾就要融入群眾,說群眾聽得懂的話,這是第一關。」

白天,劉青梅是工作中的「翻譯」和老師;夜晚歸家,丈夫接力成為「家庭教師」。兩個孩子也加入進來,母子仨比着學,看誰說得更地道。

幾年的耳濡目染、勤學苦練,呂向嬌的客家話終於過了關。如今主持院壩會,她也能用客家話和鄉親們「擺龍門陣」了。雖然碰到些生僻詞或專業表述,偶爾還會「卡殼」,但那份融入鄉音的真誠,鄉親們都看在眼裏。

「你這麽靈性乖巧,學得快!」田麗由衷稱贊。原來,田麗也是嫁到客家後才學會的方言。她主動加了呂向嬌微信:「我們都是客家媳婦,肯定要學說客家話!有啥不懂的,隨時問我。」

如今,呂向嬌已是鄉親們眼中「半個客家人」,兩位「翻譯」光榮「下崗」。更讓她欣慰的是,社區學校專門開設了客家語言傳承課。她和劉青梅等人成了志願者,走進課堂,希望新一代的孩子也能接住祖輩的鄉音,讓這獨特的文化血脈在新時代繼續流淌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