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頭條>筆陣

【名家說嶺南·江冰】鐘成泉《潮菜心解》呈現108種潮汕味道,讓我沉醉,讓我啟悟

来源: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:江冰 时间:2024年10月15日
分享:

【名家說嶺南·江冰】鐘成泉《潮菜心解》呈現108種潮汕味道,讓我沉醉,讓我啟悟

要說做菜認真細緻與講究,潮汕人亦是一個例證。我看潮汕人,“種田如繡花”這句話印象深刻。

《潮菜心解》(花城出版社,2020),潮菜領軍人鐘成泉新著,呈現108種潮汕味道。但我看來,此書貴在“心解”二字。

如果說前兩個字是菜譜呈現的話,那麼後兩個字就是作者用心去解讀闡釋,感悟潮菜的精髓。

“心”乃用心貼近,漾溢熱愛;“解”是感悟悟道。我讀每一篇時,前面菜譜仿佛構成“曲徑通幽”之曲徑,而“心解”部分恰恰為“幽”——

文之幽深處,庭院深深深幾許?登堂入室,探其究竟;

又仿佛成千上萬文人進入廬山,或見松,或見石,或見霧,或見瀑布: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

唯有蘇東坡由表及裏更勝一籌,從中感悟:“遠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。

瞬間將廬山神韻留到紙上,成就千古絕唱。我讀《潮菜心解》恰好類似心動。

比如糯米酥鴨就是上佳例證。一只綠頭鴨去毛洗淨,從頸部去除骨架,保持全鴨;糯米洗淨蒸熟,與切成丁的蝦仁肉丁雞胗雞肝和蓮子等炒成餡料後,填入鴨腔,用竹簽封口;

擺上薑蔥放入蒸寵,30分鐘後取出掛漿,再入熱鼎油炸至金黃色時撈起上桌。

此菜心解:原想用“脫胎換骨”冠名,但此詞用得太濫,選擇了史料記載上的“炸糯米酥鴨”。

鐘先生感悟在於:教義上形容凡夫俗子想得道成仙,必經千刀萬剮煉獄人間才能脫胎換骨,就如這只綠頭鴨一樣備受折磨,方成美味。

如此闡釋即將潮菜烹飪與中華文化溝通,讓人感受美味之時,回味文化韻味。

專家告知:“心解”二字高妙,清末廣州說唱南音中曾出現這個詞,亦是廣東特色。

在我看來,鐘先生“心解”高妙有三:

1、從器之技術層面呈現潮菜之美

先說“掠菜碗望”。我不懂潮汕話,但第一眼就對這一形似成語又非成語的四個字,充滿好感,不但語辭優美,而且極具動感,又帶了一分神秘。

再說菜式菜名。我借用歷史學家李昕升概念“中國超穩定飲食結構”,延伸到潮菜,可見出潮汕地區同樣具有類似特點,或可以引申為“潮菜超穩定飲食結構”。

倘若成立,由“掠菜碗望”亦可窺探潮菜自有體系確實形成:

——與地域風土人情文化個性吻合的烹飪方式

——與潮汕山珍海味豐富物產佐配的菜肴佳品

——與本地民俗一脈相承的飲食習慣與愛好

等等。

2、從道之文化層面揭示潮汕個性

潮汕潮汕,文化奇葩。潮汕人是廣東人中的奇葩,帶有神秘感,棲居粵東。商有華人首富李嘉誠,文有國學大師饒宗頤;

潮菜是中國最精貴的菜,可跟順德菜、廣府菜媲美;潮劇儀式化內容不亞於粵劇;看重家庭和傳統,離婚率全國最低;行到何處同鄉會就到何處,體現對外抱團傳統。

潮州保留很多古代習俗,出花園是一種成年禮;潮州祭祀天下聞名,拜的老爺我們永遠不懂;

潮州工藝美術是全國團體冠軍;潮州工夫茶名揚四海;潮州建築媲美皇宮。內地很多傳統藝術在衰落,而潮汕民間藝術是活化的。

潮汕文化特色或可用一句話來體現:種田如繡花。

一方面生活精緻講究,人生悠閒自在,不亞於廣府;另一方面,與閩南相近,出洋經商“愛拼才會贏”。

3、從天工巧奪中點出神韻乃至上境界

我高度評價此書作者的兩個觀念——

不定於一尊的“潮菜襟懷”與尊重民間高手的現代視野,兩者相輔相成,交相輝映。

中國文化中“道與器”的關係相當複雜不無高深,但“重道輕器”“以道禦器”一向主流,道器之間似乎難以維持一個和諧關係。

此書作者並非哲學家,都在自己人生體驗中實踐了一回,讓道與器處在一個良性互動關係之中,其中言傳身教,妙手偶得,讓人會心一笑。

不時有陶陶然愛不釋手之情趣盎然,又或有飄飄然淩雲之氣;

作者不經意間或點化潮菜神韻,若古琴曲止而音不止,繞梁三日而不去,此乃上佳境界矣。

工匠名師之精湛求實與傳統文人之意氣飛揚,兩種風格,兩類氣質,一旦匯合,即撞擊出火花,於文圖俱佳紙墨中仙氣升騰;

而所謂“神韻”便生動變幻其中而達至奇妙境界。讓我在極其日常世俗潮汕生活中,感受一份“形而上之道”以及一份超越性的詩意:

既是審美的,亦是人生的哲學的詩意。

不由歎道:韓山蒼蒼,韓水泱泱,文化氣韻,山高水長。潮汕文化乃至廣東文化可貴處由此顯示:道器之學並非玄學,亦在民間,言行舉止,正好“默運乾坤”。

2024-10

【名家簡介】

江冰,文化學者,專欄作家,文藝評論家。廣東財經大學教授、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、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、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、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。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。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、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、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。著有《浪漫與悲涼的人生》《中華服飾文化》《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》《酷青春》《這座城,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》《老碼頭,流轉千年這座城》《嶺南鄉愁》等。

分享:

【名家說嶺南·江冰】鐘成泉《潮菜心解》呈現108種潮汕味道,讓我沉醉,讓我啟悟

来源:羊城晚報 雲上嶺南 作者:江冰 时间:2024年10月15日

要說做菜認真細緻與講究,潮汕人亦是一個例證。我看潮汕人,“種田如繡花”這句話印象深刻。

《潮菜心解》(花城出版社,2020),潮菜領軍人鐘成泉新著,呈現108種潮汕味道。但我看來,此書貴在“心解”二字。

如果說前兩個字是菜譜呈現的話,那麼後兩個字就是作者用心去解讀闡釋,感悟潮菜的精髓。

“心”乃用心貼近,漾溢熱愛;“解”是感悟悟道。我讀每一篇時,前面菜譜仿佛構成“曲徑通幽”之曲徑,而“心解”部分恰恰為“幽”——

文之幽深處,庭院深深深幾許?登堂入室,探其究竟;

又仿佛成千上萬文人進入廬山,或見松,或見石,或見霧,或見瀑布: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

唯有蘇東坡由表及裏更勝一籌,從中感悟:“遠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。

瞬間將廬山神韻留到紙上,成就千古絕唱。我讀《潮菜心解》恰好類似心動。

比如糯米酥鴨就是上佳例證。一只綠頭鴨去毛洗淨,從頸部去除骨架,保持全鴨;糯米洗淨蒸熟,與切成丁的蝦仁肉丁雞胗雞肝和蓮子等炒成餡料後,填入鴨腔,用竹簽封口;

擺上薑蔥放入蒸寵,30分鐘後取出掛漿,再入熱鼎油炸至金黃色時撈起上桌。

此菜心解:原想用“脫胎換骨”冠名,但此詞用得太濫,選擇了史料記載上的“炸糯米酥鴨”。

鐘先生感悟在於:教義上形容凡夫俗子想得道成仙,必經千刀萬剮煉獄人間才能脫胎換骨,就如這只綠頭鴨一樣備受折磨,方成美味。

如此闡釋即將潮菜烹飪與中華文化溝通,讓人感受美味之時,回味文化韻味。

專家告知:“心解”二字高妙,清末廣州說唱南音中曾出現這個詞,亦是廣東特色。

在我看來,鐘先生“心解”高妙有三:

1、從器之技術層面呈現潮菜之美

先說“掠菜碗望”。我不懂潮汕話,但第一眼就對這一形似成語又非成語的四個字,充滿好感,不但語辭優美,而且極具動感,又帶了一分神秘。

再說菜式菜名。我借用歷史學家李昕升概念“中國超穩定飲食結構”,延伸到潮菜,可見出潮汕地區同樣具有類似特點,或可以引申為“潮菜超穩定飲食結構”。

倘若成立,由“掠菜碗望”亦可窺探潮菜自有體系確實形成:

——與地域風土人情文化個性吻合的烹飪方式

——與潮汕山珍海味豐富物產佐配的菜肴佳品

——與本地民俗一脈相承的飲食習慣與愛好

等等。

2、從道之文化層面揭示潮汕個性

潮汕潮汕,文化奇葩。潮汕人是廣東人中的奇葩,帶有神秘感,棲居粵東。商有華人首富李嘉誠,文有國學大師饒宗頤;

潮菜是中國最精貴的菜,可跟順德菜、廣府菜媲美;潮劇儀式化內容不亞於粵劇;看重家庭和傳統,離婚率全國最低;行到何處同鄉會就到何處,體現對外抱團傳統。

潮州保留很多古代習俗,出花園是一種成年禮;潮州祭祀天下聞名,拜的老爺我們永遠不懂;

潮州工藝美術是全國團體冠軍;潮州工夫茶名揚四海;潮州建築媲美皇宮。內地很多傳統藝術在衰落,而潮汕民間藝術是活化的。

潮汕文化特色或可用一句話來體現:種田如繡花。

一方面生活精緻講究,人生悠閒自在,不亞於廣府;另一方面,與閩南相近,出洋經商“愛拼才會贏”。

3、從天工巧奪中點出神韻乃至上境界

我高度評價此書作者的兩個觀念——

不定於一尊的“潮菜襟懷”與尊重民間高手的現代視野,兩者相輔相成,交相輝映。

中國文化中“道與器”的關係相當複雜不無高深,但“重道輕器”“以道禦器”一向主流,道器之間似乎難以維持一個和諧關係。

此書作者並非哲學家,都在自己人生體驗中實踐了一回,讓道與器處在一個良性互動關係之中,其中言傳身教,妙手偶得,讓人會心一笑。

不時有陶陶然愛不釋手之情趣盎然,又或有飄飄然淩雲之氣;

作者不經意間或點化潮菜神韻,若古琴曲止而音不止,繞梁三日而不去,此乃上佳境界矣。

工匠名師之精湛求實與傳統文人之意氣飛揚,兩種風格,兩類氣質,一旦匯合,即撞擊出火花,於文圖俱佳紙墨中仙氣升騰;

而所謂“神韻”便生動變幻其中而達至奇妙境界。讓我在極其日常世俗潮汕生活中,感受一份“形而上之道”以及一份超越性的詩意:

既是審美的,亦是人生的哲學的詩意。

不由歎道:韓山蒼蒼,韓水泱泱,文化氣韻,山高水長。潮汕文化乃至廣東文化可貴處由此顯示:道器之學並非玄學,亦在民間,言行舉止,正好“默運乾坤”。

2024-10

【名家簡介】

江冰,文化學者,專欄作家,文藝評論家。廣東財經大學教授、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、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、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、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。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。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、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、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。著有《浪漫與悲涼的人生》《中華服飾文化》《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》《酷青春》《這座城,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》《老碼頭,流轉千年這座城》《嶺南鄉愁》等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