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南客家古城的前世今生
近日,定南客家古城景區遊人如織,延續了去年底開業以來的火爆態勢,成為定南文旅發展的示範性標桿性項目。
客家古城古街巷處處可見升騰起的人間煙火味。
客家古城景區位於定南縣老城鎮老城村,與廣東省和平縣僅一山之隔。老城村為定南古縣城所在地,始建於明隆慶三年(1569年),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。古城完整保留了古代縣城的格局、規製和功能,對研究客家文化和明代縣城規劃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。
一座古縣城,可覽客家史。在贛粵邊界的崇山峻嶺間,拂去歷史的塵埃,這座擁有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城,為何能「活」在當下並煥發新的生機?
歷史文化潤古城
來到客家古城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大氣的古城門——迎陽門,像這樣的古城門在古城有3座,且均保存完好。古城歷史與這些城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。推開城門,古城的前世神秘面紗緩緩揭開。
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南贛巡撫王陽明率兵平定了贛粵邊界長達40余年的匪患,並奏請朝廷設立了廣東省和平縣,在贛南粵北地區強化統治、推行教化。
到了明嘉靖年間,當地盜賊再起,為徹底解決匪患問題,朝廷痛下決心剿匪,歷時數年苦戰,終於平息匪亂,於明隆慶三年割周邊三縣地設新縣。因「扼江廣咽喉……嶺表之長治久安實賴其地」,取安定南方之意而命名定南縣,又因此地遍植蓮花,故又名蓮塘城。
為汲取之前匪患擾襲的教訓,蓮塘城建設了1460米長固若金湯的城墻軍事建築,並在城內三個方位設了東門迎陽、南門豐阜、西門寶成三座城門。同時,古城內九街五巷縱橫分布,街道路面取南門河裏的卵石鋪就,大部分民居也是就地取土添加桐油石灰做成三合土夯墻而建。
從1569年到1927年,蓮塘城建城後的358年間,古城先後經歷了169任主政官員,如走馬燈似的平均2年多就換一任。城南巽塔的傳說、城內為數眾多的宗教場所、城墻下遍布炮樓槍眼的圍屋、高寨崗上的鐘樓殘垣,成為那個跌宕歲月的見證。
1927年,一場械鬥致使縣衙被火燒,最終使得縣城外遷,蓮塘城從此結束了其最初的歷史使命。從此,蓮塘城變為老城村,成為自然村。
穿過歷史煙雲,蓮塘古城如今以另一種方式「活」了下來,並融進了不少新的時代元素。
古城內,清代進士鐘一誠手書的「鋤經種字」匾依然鑲嵌在門楣,嵌入厚厚城墻裏的「敬惜字紙」爐,縣衙門口豎立的戒石,「像贛州府文廟一樣氣派」的孔廟……它們就是一個個會「說話」的文物,向人們講述著客家古城的點滴過往。
活態保護煥新城
遊覽明代古街巷、品嘗客家美食、觀賞客家非遺民俗表演……五一、端午等假期,遊客們穿梭於古城中各具特色的景點打卡,不亦樂乎。
從歷史長河中走來,定南客家古城就像一顆遺落塵埃的明珠,散發著歷史文化的光芒,卻「養在深閨人未識」。直至2019年,其所在地老城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,古城面臨新時代的發展抉擇。2021年,定南縣以明代客家縣城為依托,全力打造文旅綜合體客家古城。
如何讓客家古城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?定南始終堅持活態保護的原則。
「活」在修舊如舊地傳承。修繕古城門、古廟、古塔、古井、古街、古民居等,重建縣衙、城墻、關帝廟、鐘樓、文昌閣等古建築,基本保留了古城九街五巷布局,較好地恢復了古城歷史面貌。
「活」在與時俱進地融合。對項目內原有民居及文物進行保護性修繕,結合定南瑞獅、贛南采茶戲等非遺文化,創意推出了美食街、文創街、國風劇場、衙門酒吧、「灣區後街」等新業態,常態化開展文創設計、表演傳習等活動,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,實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承。
古城的「活」還在於見人見物見生活,處處可見升騰起的人間煙火味。
今年50歲的廖建東,從小在定南客家古城長大,景區未建之前他在這裏開了9年的豆腐坊。因為豆腐做得好,景區建設之時就把他的豆腐坊規劃在內,沒有讓他搬遷出景區。「沒想過自己的家會變成景區,更沒想到以前做菜吃的豆腐,如今會變成旅遊美食。」廖建東說。
遊客來了,豆腐坊也不能只賣豆腐了。每天為遊客提供豆腐花、豆漿、白豆腐、幹炸豆腐、釀豆腐等美食,感興趣的還可以到後面的院子裏體驗做豆腐。五一假期,廖建東的豆腐坊每天營業額都有近4000元。
如今,在定南客家古城,像廖建東這樣吃上「旅遊飯」的古城人不在少數,他們原本是外出務工或在村裏務農的村民。據統計,老城村村民在古城景區就業創業的有125人,他們有的經營客家特色小吃,有的在景區務工上班,有的則為景區提供各類農產品。
從古色古香的古城古跡,到富有客家特色的民俗及美食,再到客家人棲居的生活場景,定南客家古城被外界貼上了客家世界現存唯一一座「活著的古縣城」的標簽。
客家文旅享名城
「看到了熟悉的客家建築,品嘗了贛南客家小吃,還體驗了非遺紮染手工,這裏客家文化濃厚,還感受到了家人般的禮遇熱情。」近日,百余位香港遊客暢遊古城,香港華商旅遊協會主席林浩輝直言,遊覽古城時總能找到客家人回家的感覺。
定南客家古城之所以被稱為「客家古城」,不僅僅是它地處贛南客家人聚居區域,更多是這裏浸潤著客家的文化。
勤勞是刻在客家人骨子裏的品質。在客家古城,一道道美食便是最好的見證。鐵勺粄、燙皮、灰水粄,這些美食製作技藝均來自客家人對稻米的深度加工,通過勤勞雙手,以不同方式做出客家特色食品。再如,省級非遺項目酸酒鴨製作技藝,雖然製作程序繁瑣,卻折射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,用飲食調理的方式適應南北方環境差異的民間智慧。
包容是客家人另一個突出的特質。行走在客家古城,多樣化的文旅文化元素在這裏有機融合。楊麗渠是四川人,她在古城經營了一家手工紮染坊,每到節假日,前來體驗紮染的遊客絡繹不絕。離染坊不遠的客家文化館,展列著定南客家非遺民俗物件,其中國家級非遺贛南客家服飾,總能讓遊客把它與紮染服飾進行對比,感受到不同的服飾文化。
其實,在客家古城,體現客家人團結互助、崇文重教、勤奮拼搏、開放包容的特性,自信、自立、自強的精神品格的人和事還有不少。拂去歷史塵埃,穿過長長的時空隧道,古城讓不少遊客的目光與客家人的先輩在此相遇,成為一座連通客家世界的橋梁。
在景區門口,屹立著一塊刻有「客家古城」四個大字的巨石。客家古城地處贛粵邊界,粵港澳大灣區不少居民均屬客家民系,與贛南客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以山水相連結緣,以文化相承同源,乘借文旅風帆,定南客家古城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「微度假」目的地。
如今,著眼「近程、易到、高頻」等「微度假」特點,客家古城除了全面打造民宿、鄉村休閑等項目,還積極融合縣域內的紅色、綠色、古色等旅遊資源,形成一條串珠成鏈式的精品客家旅遊線,吸引更多遊客。
從歷史走來,古城鐫刻著客家文化的雋永基因;以當下為題,古城正書寫著古今碰撞的「詩和遠方」新答卷;向未來出發,歷經歲月滌蕩的古城,將不斷上演文化傳承與產業共榮的新故事。(特約記者詹繼成通訊員張軍凱文/圖)
近日,定南客家古城景區遊人如織,延續了去年底開業以來的火爆態勢,成為定南文旅發展的示範性標桿性項目。
客家古城古街巷處處可見升騰起的人間煙火味。
客家古城景區位於定南縣老城鎮老城村,與廣東省和平縣僅一山之隔。老城村為定南古縣城所在地,始建於明隆慶三年(1569年),距今已有450多年歷史。古城完整保留了古代縣城的格局、規製和功能,對研究客家文化和明代縣城規劃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。
一座古縣城,可覽客家史。在贛粵邊界的崇山峻嶺間,拂去歷史的塵埃,這座擁有450多年歷史的客家古城,為何能「活」在當下並煥發新的生機?
歷史文化潤古城
來到客家古城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大氣的古城門——迎陽門,像這樣的古城門在古城有3座,且均保存完好。古城歷史與這些城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。推開城門,古城的前世神秘面紗緩緩揭開。
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南贛巡撫王陽明率兵平定了贛粵邊界長達40余年的匪患,並奏請朝廷設立了廣東省和平縣,在贛南粵北地區強化統治、推行教化。
到了明嘉靖年間,當地盜賊再起,為徹底解決匪患問題,朝廷痛下決心剿匪,歷時數年苦戰,終於平息匪亂,於明隆慶三年割周邊三縣地設新縣。因「扼江廣咽喉……嶺表之長治久安實賴其地」,取安定南方之意而命名定南縣,又因此地遍植蓮花,故又名蓮塘城。
為汲取之前匪患擾襲的教訓,蓮塘城建設了1460米長固若金湯的城墻軍事建築,並在城內三個方位設了東門迎陽、南門豐阜、西門寶成三座城門。同時,古城內九街五巷縱橫分布,街道路面取南門河裏的卵石鋪就,大部分民居也是就地取土添加桐油石灰做成三合土夯墻而建。
從1569年到1927年,蓮塘城建城後的358年間,古城先後經歷了169任主政官員,如走馬燈似的平均2年多就換一任。城南巽塔的傳說、城內為數眾多的宗教場所、城墻下遍布炮樓槍眼的圍屋、高寨崗上的鐘樓殘垣,成為那個跌宕歲月的見證。
1927年,一場械鬥致使縣衙被火燒,最終使得縣城外遷,蓮塘城從此結束了其最初的歷史使命。從此,蓮塘城變為老城村,成為自然村。
穿過歷史煙雲,蓮塘古城如今以另一種方式「活」了下來,並融進了不少新的時代元素。
古城內,清代進士鐘一誠手書的「鋤經種字」匾依然鑲嵌在門楣,嵌入厚厚城墻裏的「敬惜字紙」爐,縣衙門口豎立的戒石,「像贛州府文廟一樣氣派」的孔廟……它們就是一個個會「說話」的文物,向人們講述著客家古城的點滴過往。
活態保護煥新城
遊覽明代古街巷、品嘗客家美食、觀賞客家非遺民俗表演……五一、端午等假期,遊客們穿梭於古城中各具特色的景點打卡,不亦樂乎。
從歷史長河中走來,定南客家古城就像一顆遺落塵埃的明珠,散發著歷史文化的光芒,卻「養在深閨人未識」。直至2019年,其所在地老城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,古城面臨新時代的發展抉擇。2021年,定南縣以明代客家縣城為依托,全力打造文旅綜合體客家古城。
如何讓客家古城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?定南始終堅持活態保護的原則。
「活」在修舊如舊地傳承。修繕古城門、古廟、古塔、古井、古街、古民居等,重建縣衙、城墻、關帝廟、鐘樓、文昌閣等古建築,基本保留了古城九街五巷布局,較好地恢復了古城歷史面貌。
「活」在與時俱進地融合。對項目內原有民居及文物進行保護性修繕,結合定南瑞獅、贛南采茶戲等非遺文化,創意推出了美食街、文創街、國風劇場、衙門酒吧、「灣區後街」等新業態,常態化開展文創設計、表演傳習等活動,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,實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承。
古城的「活」還在於見人見物見生活,處處可見升騰起的人間煙火味。
今年50歲的廖建東,從小在定南客家古城長大,景區未建之前他在這裏開了9年的豆腐坊。因為豆腐做得好,景區建設之時就把他的豆腐坊規劃在內,沒有讓他搬遷出景區。「沒想過自己的家會變成景區,更沒想到以前做菜吃的豆腐,如今會變成旅遊美食。」廖建東說。
遊客來了,豆腐坊也不能只賣豆腐了。每天為遊客提供豆腐花、豆漿、白豆腐、幹炸豆腐、釀豆腐等美食,感興趣的還可以到後面的院子裏體驗做豆腐。五一假期,廖建東的豆腐坊每天營業額都有近4000元。
如今,在定南客家古城,像廖建東這樣吃上「旅遊飯」的古城人不在少數,他們原本是外出務工或在村裏務農的村民。據統計,老城村村民在古城景區就業創業的有125人,他們有的經營客家特色小吃,有的在景區務工上班,有的則為景區提供各類農產品。
從古色古香的古城古跡,到富有客家特色的民俗及美食,再到客家人棲居的生活場景,定南客家古城被外界貼上了客家世界現存唯一一座「活著的古縣城」的標簽。
客家文旅享名城
「看到了熟悉的客家建築,品嘗了贛南客家小吃,還體驗了非遺紮染手工,這裏客家文化濃厚,還感受到了家人般的禮遇熱情。」近日,百余位香港遊客暢遊古城,香港華商旅遊協會主席林浩輝直言,遊覽古城時總能找到客家人回家的感覺。
定南客家古城之所以被稱為「客家古城」,不僅僅是它地處贛南客家人聚居區域,更多是這裏浸潤著客家的文化。
勤勞是刻在客家人骨子裏的品質。在客家古城,一道道美食便是最好的見證。鐵勺粄、燙皮、灰水粄,這些美食製作技藝均來自客家人對稻米的深度加工,通過勤勞雙手,以不同方式做出客家特色食品。再如,省級非遺項目酸酒鴨製作技藝,雖然製作程序繁瑣,卻折射出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,用飲食調理的方式適應南北方環境差異的民間智慧。
包容是客家人另一個突出的特質。行走在客家古城,多樣化的文旅文化元素在這裏有機融合。楊麗渠是四川人,她在古城經營了一家手工紮染坊,每到節假日,前來體驗紮染的遊客絡繹不絕。離染坊不遠的客家文化館,展列著定南客家非遺民俗物件,其中國家級非遺贛南客家服飾,總能讓遊客把它與紮染服飾進行對比,感受到不同的服飾文化。
其實,在客家古城,體現客家人團結互助、崇文重教、勤奮拼搏、開放包容的特性,自信、自立、自強的精神品格的人和事還有不少。拂去歷史塵埃,穿過長長的時空隧道,古城讓不少遊客的目光與客家人的先輩在此相遇,成為一座連通客家世界的橋梁。
在景區門口,屹立著一塊刻有「客家古城」四個大字的巨石。客家古城地處贛粵邊界,粵港澳大灣區不少居民均屬客家民系,與贛南客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以山水相連結緣,以文化相承同源,乘借文旅風帆,定南客家古城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「微度假」目的地。
如今,著眼「近程、易到、高頻」等「微度假」特點,客家古城除了全面打造民宿、鄉村休閑等項目,還積極融合縣域內的紅色、綠色、古色等旅遊資源,形成一條串珠成鏈式的精品客家旅遊線,吸引更多遊客。
從歷史走來,古城鐫刻著客家文化的雋永基因;以當下為題,古城正書寫著古今碰撞的「詩和遠方」新答卷;向未來出發,歷經歲月滌蕩的古城,將不斷上演文化傳承與產業共榮的新故事。(特約記者詹繼成通訊員張軍凱文/圖)